国际交流

国际交流

哈佛大学Daniel Albright教授来院讲座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3-06-28

艺术的多样性和整体性

——记哈佛大学Daniel Albright教授讲座

624下午1400,哈佛大学资深教授Daniel Albright为外院师生们做了一场激动人心的讲座,讲座题为《艺术是‘多’还是‘一’?中西视角之对比》。(Are the arts many or one? Chinese vs. Western perspectives)这场关于比较艺术的讲座重点探讨中西艺术不同之根源。讲座由英语文学研究所所长高奋教授主持。

通过追溯古希腊艺术理念,Albright教授阐明了比较艺术研究的根本问题是:艺术究竟是“一”还是“多”?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大多认为艺术是“一”,文学、音乐和绘画被认为是共通的。当莱辛在《拉奥孔》中将艺术分类为时间性艺术与空间性艺术之后,比较艺术研究开始兴起。Albright教授本人的观点是:艺术既不是多也不是一,它更大程度上是一种多样整体,而如何从整合或分类的形式出发表现它则取决于艺术家的考量。中国艺术更重视艺术的整一性,而西方艺术则关注艺术的多样性,其根本原因在于各自的语言与思维不同。Albright教授从巴别塔的故事出发回顾了西方对理想语言的追寻史及其思维特性的形成,追溯了西方学者对中国汉字探究历程。从17世纪的约翰·韦博到20世纪的费诺洛莎、庞德,汉字作为一种原初的语言,它的绘画性、音乐性,以及它的美和直观引发了诸多西方学者的兴趣。有西方研究者一度将汉语当作理想语言和人类语言的源头。汉字的象形性和表意性使绘画和文字之间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出于这样一种原因,西方学者总是很羡慕用汉字写作,因其能将视觉和意义同时传达出来,诸多现代主义作家受东方诗歌、绘画等艺术作品的影响而创造出全新的艺术作品。Albright教授重点探讨了Fenollosa对汉字的表意性的论述,以及庞德依据汉字的表意性而翻译中国古典诗歌的尝试,指出汉字是一种理想的语言,它能够有效地结合图像、声音和意义,其语法相对简洁明了。通过对文字形象、古诗等具体作品的分析,Albright教授带领大家直观地领悟他的观点,使蕴意深刻的讲座生动有趣。

在场的师生们就讲座中提到的内容,汉语和英语的音乐性的比较等问题与Albright教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他幽默的回答引起阵阵笑声。讲座在洋溢着浓厚学术交流的气氛中结束,相信每一位听众都从这样一场精彩的讲座中获得了新的艺术启迪。

/贺晨

 

 

 


 

联系我们

电话:0571-88206044

邮编:310058

地址:杭州市余杭塘路866

官方微信学生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