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科研

学生科研

浙江大学第十届博士生创新论坛外语学院系列分论坛顺利举行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3-12-23

 

1219日下午2点,浙江大学第十届博士生创新论坛外语学院系列分论坛之文化人类学讲座在东五201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由德语所范捷平教授主讲,范捷平教授的工作研究领域为西方文学理论、跨文化阐释学、德语作为外国语教学论。

13级研究生毛序同学的简短介绍中得知,范捷平老师在百忙中拨冗来此讲座,言语间为范老师的敬业精神十分感动。范老师在开场致辞中也表达了为同学的感动之感动,他简要回顾了外语学院历年课题研究情况,在比较中为我们分析了相对薄弱的科研现状,鼓励同学们大胆创新,夯实基础,做好研究。

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具有很强的创新性。这种创新还将体现在上课方式上,范老师为我们描绘了不久后的外语学习方式:即“知己知彼”学,来自外国留学生和中国的外语学生在同一课堂中一起上课。这种平等外语交流才能真正体现国际化。

文化人类学的兴起与殖民主义的发展密切相关,它研究的是人及人类文化活动的现象与本质问题,其基本立场是多元文化和文化融合。在讲座中,范老师首先介绍了传统的文化人类学主要流派:如达尔文的进化论派,还有传播论派、功能派等。20世纪以来早期文化人类学的强烈偏见逐渐被抛弃,多元论和相对论的观点逐渐产生。文化被视为由自然环境、文化交往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因素所制约的产物。20世纪20年代以后,随着研究范围的深入和扩大,文化人类学形成了包括民族学、考古学和语言学等分支的交叉学科。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可以和特定的地点联系起来,以恢复地方原貌;联系当今时政,文化人类学对中美关系也有独到的解释:两个大国的关系是多元的,同住地球村,有着不同的美国梦和中国梦。

接下来,范老师着重介绍了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如田野调查、参与性观察、航海日志、访谈、口述史等。文化人类学家作为参与者又作为观察者的身份深入到一种文化的内部去观察和亲历这种文化。

最后,范老师介绍了有趣的新文化人类学。20世纪中叶以来,全世界的解放运动汹涌澎湃。非洲独立运动和越南战争之后,人类对战争不断反思,和平依然成为主流,带动了文学上的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女权、性别研究的发展。新兴的研究也是对以白人男性为中心的文化人类学范式的打破。文化人类学的热点是感知。雅考伯·格林早在1848年就发表了《五官与语言》,交感与认知问题至今仍是一个科学前沿问题。“身体转向”是人类文化学发展的趋势,人类只能在一定的时间、空间以及社会语境下利用身体感官去认知世界,才能形成一定的价值观。不同文化中眼睛、耳朵、嘴巴等感官都被赋予了文化意义,文化人类学的研究领域非常开阔。

 

                                                            外语学院研究生科

外语学院研究生会

                                                                1219

 


 

联系我们

电话:0571-88206044

邮编:310058

地址:杭州市余杭塘路866

官方微信学生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