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所动态

系所动态

钱定平教授做“浅谈通感在文学翻译实践中的应用”讲座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6-11-04

2016112日下午,著名学者钱定平教授(《朗读者》译者)应邀来到我院,为师生们带来了“翻译小说《朗读者》为什么畅销――浅谈通感在文学翻译实践中的应用”的专题讲座。讲座由浙江大学翻译研究所所长郭国良老师主持。来自外语学院和其它学院的老师、同学们一起参加了此次讲座。

钱定平教授从傅雷译《约翰・克里斯朵夫》谈起,引用了傅雷先生的一句著名译文“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Le grondement du fleuve monte derriere la maison)”,提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对译文进行改造,进而提出译事三难――唯“信、达、雅”而已。钱教授认为,“信达雅”的内涵是理解上准确无误是为“信”,传达上完整无暇是为“达”,表现上优美无暇是为“雅”。一言以蔽之,雅为止。而“雅”又有“四要”:第一要地道汉语,第二要文字清通,第三要朗朗上口,第四要文体优美。由此,钱教授提出对于译者而言,学好中文非常重要。中文是思维的工具,思维的外壳,译文要做到“雅”的先决条件就是要把中文学好。

随后,钱定平教授引入了此次讲座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通感理论。钱教授引用了宋代诗人宋祁的两句诗“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说明了何通感谓,放到人身上,就是指人的五官的感觉是相通的。“钱氏通感理论”认为,不仅五官,诸如物理、数学、美术、散文、诗歌等学科,亦或是科学发现、文学写作、数学思维、工程设计、艺术创作等领域,都是相通的。用一句话概括就是“阡陌交通,互感互发”。如果将其应用于翻译,则是指翻译应该是“打通”而不是“拼凑”。

钱定平教授以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作为例子作了进一步阐释。功能主义目的论建立在行为理论基础上,把翻译视为一种交流行为,把达到交流行为的目的作为翻译的最终目标。根据功能主义,翻译的目的不再局限于原文而是取决于交流情境。为此,翻译的委托方(如出版社)、译者以及目的语读者作为交流情境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各自的地位得以提升。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将重心从原文转到了译文身上,认为译文并非首先由原文决定,而是由译文预期所达到的目的所决定。这一理论使得译者的地位得到应有的加强。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译者拥有完全的自由。为了达到优异翻译的目的,译者可以采用任何他认为适当的翻译策略,而不再拘泥于原文。

从通感理论延伸开去,钱定平教授谈到了人才培养的问题。他认为培养人才应该符合“专才+ε”的要求。所谓专才,就是线性培养,注重的是知识,而ε是非线性培养,注重的是思考。过去我们只注重培养专才,但专才是谋生手段,无法提供创造力,无法为人提供快乐。人的成功不在于专才。我们生活在一个非线性的世界,既然如此,线性教育怎么能用来解决那些非线性的问题呢?所以ε这部分很重要。这也是钱教授对“钱学森之问”的思考与回答。

钱定平教授即将在我校开设一门通识课程;他希望在浙大建立起通感环境的创新温床,即把背景不同的人,如艺术家、科学家、工程师、作家、设计师等,聚集在一起让他们在极富创造性的环境中互动,而不必害怕失败。

钱定平教授的讲座幽默风趣,视野开阔,引经据典,令在场师生受益匪浅。在师生们热烈的掌声中,整场讲座圆满结束。

 689679235347411413.jpg

 

浙江大学翻译学研究所

2016年11月4日


(姚瑶 /高睿 校)

 

联系我们

电话:0571-88206044

邮编:310058

地址:杭州市余杭塘路866

官方微信学生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