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清华大学曹莉教授的讲座“英国文学在剑桥大学的兴起” 成功举行

发布者:杨丹旎   发布时间:2021-04-13




2021412日上午,清华大学外文系曹莉教授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6-111教室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为“英国文学在剑桥大学的兴起”的讲座。曹莉教授讲座中重点探讨了以下问题:1917年英国文学进入以三脚凳考试(Tripos)为标志的大学学位课程体系以来,“剑桥英文”(Cambridge English)在20世纪批评时代如何兴起并发展成为发挥文化引领作用的学科?由此形成的剑桥批评传统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代表人物的重要贡献是什么?讲座由浙大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高奋教授主持。

曹莉教授首先简要介绍了“剑桥英文”从“带着镣铐的缪斯”(the muse in chains)到“脱去镣铐的缪斯”(the muse unchained)的三十年风雨历程。曹莉教授认为,从1883 年从属于“中世纪和现代语言”到 1917 年成为独立的三脚凳考试科目,英国文学的崛起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不无关系。随着英国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情绪的高涨,英国文学作为传播和弘扬英国文化的载体和媒介被历史地推到了大学教育的前台,并逐渐取代了古典文学在课程设置中的中心位置。在曹莉教授看来,时代的要求与现实的召唤赋予英国文学以全新的使命和内涵,使之承载了“文化记忆、历史书写、民族叙事与国家认同”的多重含义。

随后,曹莉教授详细分析了剑桥批评传统所经历的四个主要阶段,即瑞恰慈(I. A. Richards)的实用批评、燕卜荪(E. P. Empson)的语义批评、利维斯(F. R. Leavis)的道德批评与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的文化批评。曹莉教授指出,上述四位批评家各自做出了既有交叉传承又有创新突破的重要贡献。

首先,瑞恰慈作为英文学科的奠基者之一,不仅参与了纽波特报告的起草,还率先开设了旨在探索诗歌和批评价值的实用批评课程。他的实用批评方法及其一整套文学批评原理被看作是“新批评”的源头与发端。受瑞恰慈的意义理论与细读原则启发,燕卜荪相继出版了《朦胧的七种类型》(Seven Types of Ambiguity, 1930)和《复杂词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Complex Words, 1951)两本重要著作。曹莉教授认为,燕卜荪所提出的“双重情节”和“复杂词”分析法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威廉斯对于“感觉结构”和“关键词”的挖掘和研究。

继瑞恰慈和燕卜荪之后,剑桥批评传统的另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当数 F. R. 利维斯。与以上两位批评家不同,利维斯强调文学批评的价值判断功能和道德责任。他所创立的期刊《细察》(Scrutiny)被誉为“一场道德与文化改革运动的核心”。最后一位代表人物是左翼文化批评家威廉斯。曹莉教授指出,威廉斯在汲取剑桥批评传统养分的同时,努力摆脱和超越“剑桥英文”这方“窄地”(tight place),不断开拓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的新领域,朝着文化的“希望的资源”奋力前行。


曹莉教授的讲座生动地体现了跨国视野与中国情怀。在她看来,1930-1940 年代瑞恰慈和燕卜荪在清华北大和西南联大的讲学,使大洋彼岸在战火中流亡的一批中国学者首次接触和认识了西方文学批评和英美现代派诗歌的最新成果和发展方向。有幸亲耳聆听过他们讲课的中国学者如钱钟书吴世昌萧乾杨周翰王佐良、李赋宁袁可嘉等人,后来均成为新中国西方文学和比较文学领域的领军人物改革开放以来利维斯和威廉斯在中国的接受和传播,又使得“剑桥英文”将其文学与批评、文化与社会、教育与大学交相呼应的历史性触角伸向当代中国并产生了跨越国界的影响与回声。

讲座尾声,师生们就批评家C. S. 刘易斯与伊格尔顿对英国文学的兴起有无重要贡献,如何在批评实践中结合新批评与现当代理论等问题与曹莉教授进行了热烈的探讨,曹莉教授逐一阐释了自己的见解,对在场师生有重要启发。主持人高奋教授高度评价了曹莉教授深刻扎实的学术功底,并向同学们强调文学作为传承文化的作用以及问题意识、开阔视野、本土视角与学术使命对文学研究的重要性。整场讲座在师生们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王婉莹 王爱素 图/林中花

浙江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

外语学院英文系

2021年4月12日





联系我们

电话:0571-88206044

邮编:310058

地址:杭州市余杭塘路866

官方微信学生会微信